被公司辞退,拿到22万补偿金。结果在准备入职新公司时,原公司HR电话叫我回去上班,涨薪7000,但要把赔偿金还回去…

时间:    分类: 职场   标签: 没有

最近刷到一个网友求助,事情是这样的:

这位网友被公司辞退了,但幸运的是,他拿到了 22 万的赔偿金。
结果在准备入职下一家公司时,原公司 HR 突然打来了电话,说:“回来上班吧,薪水还能涨 7000 块。” 
但唯一的条件是——要把那 22 万的赔偿金还回去。

这种事透着一股邪气哦。
为什么邪?
因为:一旦你归还赔偿金之后重新签合同,公司再裁你,99.9999% 就没有赔偿了。
接着往下看,大家就能明白了。


事件梳理:职场版“后悔药”的诱惑
1、 离奇的反转逻辑公司主动辞退员工并支付 22 万赔偿金,属于合法终止劳动关系的闭环操作。但事后反悔要求“退钱返岗”,相当于企业单方面“撤回”法律裁决,这种操作本身已涉嫌违法(《劳动合同法》第 48 条)。
企业可能面临“两难”:要么承认前期裁员违法需支付更高赔偿(2N),要么试图通过“利诱”掩盖错误。
2、 赔偿金的本质22 万元是员工多年工龄的法定权益货币化(N+1 或 2N 补偿),本质是“买断劳动关系历史”。
若退还赔偿金,相当于将工龄、解约责任等法律事实清零,那就是你自己亲自给“原公司零成本二次试错”的“绝佳机会”。


暗藏杀机的三个陷阱

陷阱1:工龄魔法消失术

  • 若返岗重签合同,原工作年限大概率不被累计(除非书面约定合并计算)。例如:工作 10 年被裁获赔 22 万,返岗 1 年后再次裁员,只能拿 1 个月工资补偿,而非 11 个月。
  • 法律依据:最高法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一)》第 44 条明确,重新订立合同视为新劳动关系开始。

陷阱2:二次裁员“合法化”武器

  • 企业可能在新合同中设置“绩效考核不合格”“架构调整”等模糊裁员理由,未来再辞退时可规避高额赔偿。
  • 现实案例:曾有企业要求返岗员工签署“自愿放弃追偿权”条款,导致二次裁员时无法维权。

陷阱3:涨薪的虚幻泡沫

  • 表面涨薪 7000 元,实际需用 31 个月才能覆盖 22 万损失(22 万 ÷ 7000 ≈ 31 个月)。若返岗后 1 年内被裁,相当于倒贴 15 万(22 万退还 - 7000×12=8.4 万,净亏 13.6 万)。
  • 对比数据:2023 年全国城镇职工月均工资约 7435 元,22 万相当于普通打工人近 3 年总收入。

职场博弈的生存法则
1、 永远相信法律,别信口头承诺

  • 企业若真心纠错,应依法重新协商(如签订《劳动关系恢复协议》并补发返岗期间工资),而非要求退还既有赔偿。
  • 行动指南:直接反问 HR:“如果重新录用,请出具书面说明承认原裁员违法并承诺工龄累计。”

2、警惕“甜蜜陷阱”的三条红线

  • ❗ 要求退还已到账资金
  • ❗ 合同未明确工龄延续
  • ❗ 薪资结构含高额浮动比例

3、终极决策模型
用公式计算实际收益:

净收益 =(返岗后月薪 × 预计在职月数) - 已退还赔偿金 - 未来裁员风险折现

举例:若预计返岗后工作 12 个月被裁:
(涨薪后月薪 × 12) - 22 万 -(新裁员补偿金)≈ 大概率负数


给打工人的血泪忠告

  • 22 万的意义:相当于一线城市小型公寓首付、新能源汽车全款、普通人 2-3 年生活费。
  • 企业后悔的真相:可能是核心业务突然复苏,但不想支付市场价招聘(老员工复用成本更低)。
  • 人性洞察:轻易到手的钱被收回的痛苦,远超从未得到这笔钱(心理学上的“损失厌恶效应”)。

最后再总结一下:

  1. 赔偿金是法律赋予你的权益,退还需谨慎。
  2. 重新签合同可能意味着工龄清零,未来裁员风险大增。
  3. 涨薪 7000 看似诱人,但长期来看未必划算。

注:本文/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,请点击 发送邮件 联系删除。

添加新评论